编辑整 理:婺源曹门汪洋
编者按:历史上的紫阳镇从婺源本县县衙由清华镇迁来,一直为婺源县治,是一座千年古镇,溯源于唐咸通六年(公元865年),始称弦高,又名蚺城,再称紫阳(以圣哲先贤朱熹别号冠名)。
婺源县城已成立新的蚺城街道,管辖原县城主要部分;工业园管委会的成立也剥离了紫阳镇一大部分管辖区域;紫阳镇虽保留原有建制,但主要管辖范围为旧紫阳镇县城城区以外乡郊地区。
值得注意的是,紫阳镇如今已非婺源县县城所在地,但仍然在婺源的发展和城市拓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徽州一府六县指徽州府所辖的六个县:歙县、黟县、绩溪、婺源、祁门、休宁,其中婺源生肖属龙,故县治紫阳镇简称蚺城。
蚺城,早在唐咸通六年(公元865年)置弦高镇,天复元年(公元901年)后又为县治,这说明,其自始便不是一个血缘聚落。历史上,蚺城向有程、董、汪、王四大姓之说;事实上,昔日城区确以此四姓之人居多。下面根据史料,对其迁居与发展等况,简介如下:
程姓
婺源的程姓,大多推程湘为始祖。按:程湘,为唐歙州牙将。乾符间(公元874—879年),贼寇毕鹞、陈孺等蜂起兵,以万计,程湘领兵镇婺源,遂家于婺西三溪里。因战守有功,龙纪中(公元889年)升检校工部尚书。生有二子,名曰:全礼、全皋。
程全礼之后,宋初有名程季思者,由三溪里迁蚺城西湖源口,并造钓桥、西山楼及西湖铁缆。其后又有程士良,宋代自金竹梨花坑迁西湖岸;程霖,元代迁城崇化坊。程焰、程炳兄弟,明初由西湖迁居兴孝坊。
程全皋之后,元时有名程福者,由婺西彰睦迁城东。
此外,宋时另有河南郑州荥泽人、国子助教程安仁,从驾南渡,与恭靖王后裔同迁婺源,家于城东。程安仁子程文谋,乐捐剂施,县令许应龙隆表所居为种德坊。
上述各支程姓迁居蚺城后,苗裔登进士第者有嘉定戊辰(1208年)程伯圻,洪武乙丑(1385年)程善,宣德庚戌(1430年)程宪,正统丙辰(1436年)程思温,天顺丁丑(1457年)程广,弘治乙丑(1505年)程文,嘉靖癸未(1523年)程煌,万历戊戌(1598年)程克显8人。出仕七品以上文武官员者元代有溧水州判程禀;明代有监察御史程善、程宪,礼部员外郎程思温,户部主事程广,吉安府推官程丕才,按察司佥亊程文,南雄府推官程检,延安府通判程初,神武后卫经历程北,山西都司经历程圻,深州知州程煌,中城兵马指挥程祓、程秋,金吾后卫经历程松寿,济南府推官程克显,东平州同知程克光,朝列大夫程宗仁,卫经历程济时;清代有平乐知府程尚义,安康知县程鸾台,白河知县程佩琳,静宁知州程履丰,安陆知县程元恺,江苏布政司理问程濎,广州海防同知程承训,南平知县程光棨,都察院都事程文邃,湘阴知县程世俊,奉直大夫程光纬,左云知县程承芳,安福知县程嵩年,滨州州判程光藻,户部主事程学金,泉州知州程荣春等。另有著述传世者43人,著作达111部。
董姓
清翰林院编修董桂敷说:婺源董氏皆自德兴海川(疑为今德兴海口),迁婺城者申公十五世孙成祖公也。查考谱牒,蚺城董姓确出于今德兴海口,始迁者董成祖为唐吏部侍郎董申的后裔,徙居蚺城的时间大约在南宋中叶。
历史上,蚺城董氏出人头地的人物主要有:明代开封府通判董九经,中书舍人董文望;清代雍正癸丑(1733年)进士、工部尚书董邦达,乾隆癸未(1763年)进士、文华殿大学士董诰,蕲州州判董昌珵,嘉庆壬戌(1802年)进士、翰林院庶吉士董桂新,嘉庆乙丑(1805年)进士、翰林院编修董桂敷,道光癸未(1823年)进士、松江府教授董桂科,阶州知州董元相,广元知县董韫璋,南直隶州判董钟琪,朝议大夫董大鲲,余江知县董延禧,宁夏卫经历董瑞棻,瑞金知县董锡圭,建昌府同知董允斌,直隶州知州董廷策,广东水师右协守备董宏祖等。又有文士39人著书139部。
汪姓
婺源的汪姓,均以唐越国公汪华十三世孙汪道安为始祖。按:汪道安,大中十二年(公元858年),歙州刺史于德晦奏补衙前兵马使,差充婺源镇都虞侯,领兵戍守婺南五福镇,遂因家之还珠里大田。有子三:长子汪源,称愿公,隐居大田西山下。次子汪濆,乾符四年(公元877年)补授卫前都虞侯,领兵分戍婺东三梧镇,仕至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大夫、上柱国,称端公。因居还珠里以西者愿公之后,居三梧镇以东者端公之后,故早先徙居蚺城的汪姓,均为汪源后裔。
史载,汪源之后有名汪钰(越国公二十二世孙)者,于北宋中叶由还珠里大田始迁城东集贤坊。又有名汪庸者,为宋末太学待补生,亦由大田迁城西门学宫之旁。还有名汪万须者,明洪武初因游学,见城泮宫后冲山坞地势之佳,山川之秀,遂由三十九都许村迁此。
上述迁居到蚺城的汪姓,族人在发展的历程中,裔孙经科考中进士和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,宋代有崇宁癸未(1103年)进士汪次言,嘉定辛未(1211年)进士、郴州推官汪幡然;明代有元氏知县汪迪吉,宣德癸丑(1433年)进士、户部主事汪敬,蒲圻知县汪显,江西布政司经历汪大经,嘉靖己丑(1529年)进士、右副都御史汪大受,思州卫经历汪大方,广西按察司经历汪蕃龄,万历丙辰(1616年)进士、九江知府汪秉元,盐运司副使汪逢阳,四川都司断事汪祖龄,天启壬戌(1622年)进士、户部主事汪秉忠,德州知州汪可奇,云南推官汪文质,文华殿中书汪见远,武英殿中书汪洪先,广南知府汪昌龄,把总汪志宏;清代有嘉庆己未(1799年)进士、监察御史汪桂,宁国府教授汪立中,布政司理问汪荧,直隶州判汪廷瑜等。此外,还有文人学士16人,著书48部。
王姓
蚺城王姓始迁者,系唐江南西道观察使王仲舒之孙王瑜。乾符五年(公元878年),王仲舒死后,其夫人李氏为避黄巢兵乱,携七子由宣州船莲塘逃移歙县篁墩。广明元年(公元880年),黄巢北上复渡淮后,王瑜转迁婺之弦高镇,卜宅于城北龙井墩;其地有双杉,因以为号,成为婺源双杉王氏派的肇基祖。
始迁蚺城的程董汪王四姓,仅王瑜是个曾任门下省侍中的寓贤。其后世裔孙中,闻人五代时有同光乙酉(公元925年)进士、山南东道节度使王震,邻州刺史王雷;宋代有绍圣丁丑(1097年)进士、奉议郎王慥;元代有台州判官王埙;明代有曲阳知县王宗善,工科给事中王蕴斋,磁州判官王冕,永乐甲申(1404年)进士王士贞,广东提举王士敬,弘治丙辰(1496年)进士、桂林知府王寿,蒲江知县王廷兰,布政司理问王廷森,南京户部副郎王廷举;清代有祠祭司员外郎王恭,新安知县王廷锦,宾州知州王传珍,上思州知州王衡,岳阳知县王裕,按察司经历王葆光,提督王梓材,徽州营城守备王世煌,潜山营千总王起基等。又有儒者8人,著述18部;清末还出了一位女诗人王纫佩,存世诗作有《佩珊珊室诗集》一卷,凡诗104首。
关于王姓,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,此王非彼王,在婺源,王应读“杨”,这里的考据《王姓为何念“杨”-婺源与徽州王姓的考究及相关文献集成》https://ziti163.com/Item/2462.aspx